中共横涧村党支部旧址位于洛阳市吉利区吉利乡横涧村,形成于1937年1月。
1931年秋,横涧村的席公权(又名纪华)、席松涛、席公治到孟县师范学习。时值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三省,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席公权、席松涛等人在学校党支部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抗曰宣传活动。1931年11月,席公权由徐吉昌、田继祥介绍入党。他的入党,为横涧村一大批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带了个好头。
1932年、1933年,席公权与孟县师范进步师生发动两次孟师学潮,赶走了孟县师范反动训育主任刘好信,撤换了校长邓瑞明。但在1932年秋开学之后,新校长却无理开除了席公权的学籍,席公权被迫到沁阳继续求学。
1934年秋,席公权从沁阳师范毕业回到横涧村,与刚从孟县师范毕业的席松涛一起在本村小学任教。他们在农村目睹贫困农民的困难,便同席松涛以及刚从开封返回家乡的席国光等人商量,把贫困农民组织起来,成立“贫民互济会”。参加互济会的有20多人,他们晚上聚在一起,听席公权讲革命道理,或学习文化知识。在经济上互相帮助,解决生产上的困难。为了帮助贫困农民,席公权、席松涛、席国光把自己的薪水和家中的牲畜拿出来支援互济会,帮助他们渡过春荒难关。横涧村的“贫民互济会”是三十年代孟县地下党在农民中组织起来的第一个互助组织,为抗日初期横涧村党组织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934年冬,中共晋豫特委指示席公权迅速恢复地下党的活动。席公权以五小(西虢)为基地,以教书为掩护,在周边小学进步教师中培养骨干,稳步发展党员。1935年5、6月间,席公权介绍落驾头学校教师刘应中、西逯学校教师姚守禄入党。7月,成立中共孟县党小组。10月,经席公权、刘应中介绍,席松涛和戌楼学校教师孟庆乐入党。1936年1月,席公权又介绍横涧学校席鸣亭、许克明入党,成立了横涧党小组。后经晋豫边特委批准,成立中共孟县党支部,下设横涧、落驾头、西逯、韩庄四个党小组。1937年初,中共孟县区分委成立,席公权担任组织委员,继续从事党员发展工作。
横涧学校是1930年开办的新型学校。1935年寒假,席公权、席松涛、席国光在横涧学校开办新文字训练班,并商量进一步掌握学校阵地,把“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深入到农村。1936年开学后,在席国光的资助下,学校订了大量进步报刊,有组织地在学生中传阅。横涧村小学成为团结周围村镇进步教师的基地。1937年1月横涧党支部成立,席公权任党支部书记。4月,成立中共横涧区分委,席鸣亭任区分委书记。党组织成立后,不仅在学校建立“小学教师联合会”、“青年救国会”,而且在年纪大的学生中建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
1938年,日寇占领孟县后,中共孟县工作委员会把党的活动中心转移到横涧和西北岭区一带。县工委书记董奥林就住在县工委委员席松涛家中。县工委4位同志,2人常住横涧,刘峰、孟庆乐经常到横涧开会,研究部署抗日工作。当时横涧村实际上成为孟县党组织领导抗日的基地,也是孟县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的中心。在这里,县工委决定争取和团结国民党孟县县长张伯华参加抗日,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成立“孟县民众抗敌后援会”,参加“孟县抗敌动员委员会”,组织动员西乡民众抗日大游行。横涧区分委的成员不仅要保证县工委负责人的安全,而且要按照县工委的要求,把各种决定、宣传标语、口号传送出去,组织动员人民参加抗日。6月,成立中共孟县委员会,席松涛任县委书记。在县委的领导下,横涧区分委继续领导横涧人民参加到抗日活动中。
抗战期间,横涧村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掩护和转移抗日领导干部。1940年春,中共沁阳中心县委书记刘刚在晋城土岭突围中受伤,转移到横涧村养伤。1941年1月,时任中共地下党川陕交通督导员席国光从洛阳八路军办事处返乡隐蔽,被国民党孟县政府得知,遂派人到横涧村抓席国光。在横涧人民掩护和周旋下,席国光从后院脱险,并很快返回洛阳。1941年7月,在豫北地委工作的焦祖涵在战斗中受伤,转移到席松涛家养伤。抗战期间,由于横涧党组织的有力工作,横涧村实际上成为中共孟县地下党的交通联络中心,晋豫地委成员王毅之、刘峰,政治交通员李抗、李小德,各县的县委书记,如济源的马子明、阳南县的崔松林、孟温边的刘健、张体道,都曾经到横涧联系工作、转移外地党的活动人员,如晋南党的干部景一涛,豫西干部魏维良,以及朝鲜的高级干部金百渊、朝鲜义勇军的李素云等同志,在去延安的途中,都曾经到横涧隐蔽休息、联系和转移。
中共横涧村党支部旧址
在抗战期间,横涧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斗争,动员广大人民参加到抗日救亡活动中。1938年,席光平、席振玉、席凤纪参加革命,1939年席凤岐、贾贺年也到山西参加革命。1941年8月,驻清庄据点日军到横涧村抢粮,村中几个青年人见一日军到村东一农户家中捉鸡,他们就在外等待,日军出来时被打死。1942年是横涧村最为光荣的一年,这一年,横涧村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先后有40余人到山西参加八路军和抗日根据地建设。这一行动震惊了国民党孟县当局,他们把横涧村叫做“八路村”,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百般阻挠、监视。即使这样,横涧人民也在暗中支持、保护自己的子弟,为他们传递情报,继续参加抗日斗争。
孟县独立营,是孟县党组织在抗日战争中建立并发展壮大的人民武装,与横涧人民有着雨水交融的情感。独立营不仅有众多的横涧子弟,而且横涧村也是独立营的根据地。1947年10月,为适应全国解放战争形势的需要,孟县独立营利用战斗间隙,在横涧村开展新式整军运动。横涧人民像迎接亲人一样,为他们搬屋腾房、送米送粮、纳衣缝被,保证训练。1947年12月,国民党残部在张伯华的带领下,于晚上偷渡黄河,再次北犯。当独立营了解敌人的目标是要偷袭横涧村后,迅速向横涧村集结。4日拂晓,独立营集中兵力在横涧村南开始反击,迅速击溃小川村之敌,并乘胜追击,敌人仓皇渡河南逃,从此结束了国民党在孟县的统治和武装骚扰。1947年底,孟县独立营又在横涧村整编为太岳军区21分区第153团,也称孟县独立团。不久参加解放临汾、太原等战役。接着进军大西南,在解放四川和剿匪中做出了贡献。独立团中的横涧子弟,至今留在四川、云南、福建等省,为那里的经济建设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