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县抗日干部学校旧址(豫西政工学校)位于新安县曹村乡袁山村,建筑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保护范围面积150平方米,是洛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1944年9月10日,太岳59团张春生率部来新安进行武装侦察,新安进步青年李霞、高明、段星灿、杨志敏、侯杰、魏敏、王茂生等即随营活动。11月14日,豫西抗曰游击第二支队渡过黄河到达新安北部,以黑扒村为中心建立抗日据点,赶跑刘绍唐顽军,建立起新安县抗日民主政府办事处和第一、二区抗日民主政府。为了培养地方干部,二支队在黑扒村成立“新安县抗日干部学校”,负责人王斌吾。学员来源有四:一是贴招生广告招收;二是地方党组织介绍:三是县、区党政领导人推荐;四是学员互相串联引荐。
较早到学校学习的有于国礼、于清和、徐宗权、阎作斌、侯杰、杨子敏、段星灿、郭仲涛、高峰(女)、高鹏(女)、刘轩(女)、李纪曾、李运昌等人,学员自带被褥,每天两顿玉米糊饭,白天王斌吾老师讲授社会发展史、红军长征史、八路军抗日故事,晚上盖被取暖进行讨论,生活虽然艰苦但精神愉快。12月,学校改为“二支队随营学校”,学员增加至七八十人,负责人仍然是王斌吾,学校分驻在栗园、袁山村,学员都是以石头当凳,膝盖当桌,铺麦秸,睡地铺,主要学习《共产党宣言》、《新民主主义论》、《论持久战》等革命著作,学员们学习热情十分高涨。
新安县抗日干部学校旧址(豫西政工学校)
1945年1月,豫西二专署研究决定把随营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建为“豫西公学”(后迁至曹村乡袁山村)。2月上旬,豫西二分区派出一个排武装护送,由王斌武带领80余名学员从新安的袁山迁往渑池县杨村,到杨村后又招进一批学员。3月5日,在杨村召开“豫西公学”开学典礼,校长由贺崇升专员兼任,后又由二分区政治部副主任丁荣昌任副校长。豫西公学下设政治处和教育处,政治处主任曹铭、干事王席珍和杨万春,下分组织股,负责人郑文举;保卫股负责人杨荣新、张高峰;教育处教育长张复明,科长王兴昭;供给负责人杨超伦;卫生所医生张绿茵。豫西公学党的组织不公开,党委书记由丁荣昌兼,委员有曹铭、张复明、郑文举、王兴昭。校部有党总支,支部书记郑文举,各队设政治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党支部建在队。豫西公学教员有孟庆云、安畏等人。警卫排30多人,担任安全保卫工作。学员来自新安、洛宁、宜阳、陕县等。豫西公学师生多数是各县选送,少数由部队抽调,当部队和地方急需时,随时即可从公学抽调。
豫西公学学员最多时达600人,按军队编制,实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站岗放哨,有时夜间搞紧急集合演习。公学开始为一个大队,大队长王兴昭,后编为三个大队,1945年6月后增加第四大队。一、二大队主要培养地方干部,侧重学习政治;三大队是军事队,侧重学习军事。一大队队长潘玉峰,副政治指导员李彦生,1945年11月该大队多数学员被分配工作,少数并入其他队;二大队队长赵洪波,政治指导员杨郎樵,二队还组织有30多人的宣传队。豫西事变后,公学迁到渑池县北,归属二分区政治部宣传队,1945年9月到济源后,二分区机构撤销,宣传队重归公学领导,队长李林,指导员张见,下分三个分队,赵奎、刘海仇、张祝良任分队长。不久,被调太岳四分区政治部宣传队。新安人参加宣传队的有张兆俊、张祝良、李天文、杨子敏、冯及生、徐宗权、高鹏;三队队长潘玉峰(后为赵洪波),政治指导员郑焕周(后为杨百川);四队队长韩玉海(后为潘玉峰),政治指导员薛哲(后为杨百川),副指导员李彦生。
豫西公学学习时间一般为三个月,教学方案为:军事、政治并重,理论结合实践。讲课由教育处安排,专职教员很少,教员孟庆云讲《政治常识》,安畏讲《社会发展史》,教员还有高延柳、孟庆民。学校领导、各队队长、指导员都讲课,有时还邀请地、县首长讲课。学习内容有:《社会发展史》、《论持久战》、《大众哲学》、《抗日根据地建设》、《为人民服务》和延安整风文件等。主要形式是集中讲大课,分班讨论。
豫西公学的物质生活条件极差,学员只发很少一点津贴,衣服、被褥自带,破了自己缝补,天冷时睡在地上铺盖白草,当时学员们仍保持着旺盛的学习热情。公学的宣传队排演过不少剧目和歌曲,如《打春桃》、《血泪仇》、《牛荣贵负伤》、《夫妻逃难》等。为庆祝38军起义,学员们自编自演的《阎王殿》感人肺腑,台上台下声泪俱下。 1945年9月在济源县南窑村为追念在豫西事变中牺牲的英雄们的追悼会上,宜传队编的悼词又是歌词:”奏起哀乐来祭灵,牺牲的同志们记心中,你们流了血,为国尽了忠,你们的顽强精神我们来学习,未竟的革命事业我们来继承,安息吧!同志们!你们没有死,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宣传队于1945年12月改为太岳军区文工团,1947年7月调为太岳军区政治部文工队,队长张俊飞,副队长赵奎,指导员张见,人员扩大到三、四十人。
1945年5月底,因“豫西事变”,豫西公学由渑池迁往新安县的安里、印头一带。“豫西事变”后,又迁往渑池苏门,日本投降后,公学于1945年9月由渑池苏门出发经新安县的刘黄村,随二分区由塔地北渡黄河撤至太岳区冯石一带的涧北村。1945年12月公学改为太岳军区军政干校,学校迁至山西阳城礼庄村。
豫西公学的演变过程是:新安县抗日干部学校——二支队随营学校——豫西公学——太岳军区军政学校。公学自1944年11月至1945年12月止,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千余名干部。一部分学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国捐躯;一部分成为县、团级以上的领导千部,在全国各地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府负重任,辛勤工作。豫西公学的业绩永载史册,它像一朵鲜花开放在豫西大地上,丰硕成果已撒遍全国各地,其丰功伟绩被后人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