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后和乐小学旧址位于伊川县酒后乡酒后村,地处伊河东岸川区,东南为丘陵地区,是乡政府所在地,交通便利。旧址建筑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形成于1932年10月。
酒后村古称“海角镇”。位于伊川南部、伊河之滨、九皋山腹地。早在两千五百年前此地因《诗经》有“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而名扬华夏,秦时孔子后裔孔鲋为避焚书坑儒之乱,背孔子像到此隐居、建家庙、塑圣像、教弟子百余人。
1913年,开明绅士时均膏在酒后旧书院里创办“和乐学校”,反封建、破迷信。1920年和乐学生赵汉鼎同周恩来、陈毅、邓小平,一起漂洋过海,赴英、比、法勤工俭学。1932年10月,中共党员谢中峰回乡后,发展了和乐学校老师杨欣斋、王亨灵为党员,建立了伊川第一支部——中共酒后党支部。指定杨欣斋为支部书记,后又发展了何会文、赵志奇、许祝三、任天民等教师为中共党员。在酒后一带以党支部为核心,以和乐学校为基础,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同土豪劣绅展开斗争。1934年谢中峰由北平返回河南,于1934年10月在和乐学校成立了中共伊川中心县委,领导嵩县、伊阳(汝阳)、登封、宜阳、临汝、偃师等周围各县工作,后又组建了马回、酒后、吕店三个区委。在谢中峰的组织联系下,1937年有三批和乐师生先后奔赴抗战一线,和乐学生时松鹤、牛君仰、时天送等分赴革命前线。1939年夏,由和乐学子时广源同全国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在延安一起为母校谱写了抗日豪情的《和乐校歌》,唤醒民众,感动豫西山区。
酒后和乐小学旧址
2011年7月,酒后和乐小学旧址被洛阳市委宣传部定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附录1
冼星海与《和乐学校校歌》
在1939年的夏秋之交,当时在延安鲁艺的时乐濛(时乐濛(1915—2008)),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顾问,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三、第四届副主席,解放军艺术学院原副院长,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创作组歌《千里跃进大别山》,大合唱《祖国万岁》、《长征》、《雷锋》、《缚住苍龙》,合唱曲《红军想念毛泽东》、《不朽的战士黄继光》、《怀念周总理》,歌剧《两个女红军》,《南湖颂》,歌曲《三套黄牛一套马》《歌唱二郎山》《社会主义放光芒》。)和在陕北公大的时光源(时乐 之弟,后为河南省政协委员)收到母校“河南省伊川县乐和学校许祝三老师的来信,委托他们为母校写一首校歌,当时就由时光源写好歌词,由时乐濛找到他的老师洗星海(洗星海(1905.6.13——1945.10.30),曾用名黄训、孔宇,祖藉广东番禺,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作曲家、钢琴家,于1939年所作的《黄河大合唱》是最广为人知的作品。)谱曲。星海同志听了原委,当即同意,并在两天后把曲子谱好。《和乐学校校歌》就此诞生了。
潺潺伊水,巍巍皋山,这里是我们的乐园,倭奴入寇,祖国途蹇,民族复兴,有赖吾辈少年,志如钢铁,克服万坚,看!胜利正向我们召唤,曙光就在前面,曙光就在前面!
附录2
时乐濛
时乐濛,男,1915年出生于河南省伊川县酒后乡,原名时乐涵,1928年考入开封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艺术科学习,毕业后在开封、郑州、武汉等地任教,1938年8月他到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工作,10月入陕北公学旬邑分校学习,12月考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1940年5月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任鲁迅艺术学院合唱团指挥、延安音乐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
1944年,时乐濛随王树声、戴季英率领的河南军区部队南下,于1945年2月到达豫西伊洛区,先后任中共洛南县委宣传部长、嵩北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嵩北大队教导员、伊洛支队宣传科长等职,抗战胜利后,1945年10月他任中原军区一纵队政治部教育科科长。1946年夏,他在中原突围中与部队失掉联系,1947年陈赓部队挺进豫西,他在唐河县参加第四纵队,后任豫西军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二野三兵团文工团政委、西南军区文工团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文工团总团副团长、艺术指导和歌舞团团长,时乐濛曾带领歌舞团赴朝鲜、苏联、东欧访问,他先后为《侦察兵》,《万水千山》等多部电影配曲,创作了许多歌曲。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江青直接点名打倒,1975年恢复工作,1979年以后他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文联委员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