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资讯
  • 资源类别
    • 纪念设施
    • 党史人物故居
    • 重要机构旧址
    • 重要历史事件旧址
  • 红色记忆
    • 中国共产党历次党代会
    • 河南省历次党代会
    • 洛阳&三门峡历次党代会
  • 红色文物
    • 荣誉嘉奖
    • 军事武器
    • 生活用具
    • 书籍报刊
  • 文献资料
    • 图书
    • 文章
  • 红色课堂
    • 线上课程
    • 线下课程
    • 教育研学
  • 红色地图
  • 友情链接
    • 教育示范基地
    • 红色资源
    • 红色景区
  • 首页
  • 新闻资讯
  • 资源类别
    • 纪念设施
    • 党史人物故居
    • 重要机构旧址
    • 重要历史事件旧址
  • 红色记忆
    • 中国共产党历次党代会
    • 河南省历次党代会
    • 洛阳&三门峡历次党代会
  • 红色文物
    • 荣誉嘉奖
    • 军事武器
    • 生活用具
    • 书籍报刊
  • 文献资料
    • 图书
    • 文章
  • 红色课堂
    • 线上课程
    • 线下课程
    • 教育研学
  • 红色地图
  • 友情链接
    • 教育示范基地
    • 红色资源
    • 红色景区
  • 新闻资讯
  • 资源类别
    • 纪念设施
    • 党史人物故居
    • 重要机构旧址
    • 重要历史事件旧址
  • 红色记忆
    • 中国共产党历次党代会
    • 河南省历次党代会
    • 洛阳&三门峡历次党代会
  • 红色文物
    • 荣誉嘉奖
    • 军事武器
    • 生活用具
    • 书籍报刊
  • 文献资料
    • 图书
    • 文章
  • 红色课堂
    • 线上课程
    • 线下课程
    • 教育研学
  • 红色地图
  • 友情链接
    • 教育示范基地
    • 红色资源
    • 红色景区

党史人物故居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类别 > 党史人物故居

李之放故居

  • 介绍
  • 图片
  • 音视频
  • 解说词

      李之放故居位于新安县仓头镇张村,建筑占地面积保护范围面积180平方米,为李之放同志早年生活过的地方。

      李之放(1914—1992),曾用名李之昉、李志芳,新安县仓头镇张村人,李之放7岁入本村私塾读书,后到当地名师范月楼的学馆就读。他聪明好学,手不释卷,十年寒窗,精读《四书》、《五经》、《幼学琼林》、《古文观止》等传统经典著作。1931年考入洛阳明德中学,开始接触新文化知识。他博闻强记,纵览历史、政治、哲学、自然科学等多种书籍,思想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九一八事变的爆发,进一步启发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中学毕业以后,他长途跋涉,步行到当时的河南省会开封,考入河南无线电专科学校,当时学校的条件非常艰苦,他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勤奋学习,学到了许多现代科技知识和各类社会科学。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长,李之放渐渐感到学校生活的局限性,发现许多疑问根本从书本里找不到答案,他勇敢地走出校门,详细地考察社会。考察中,国民党统治的腐败、无能和黑暗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和沉重,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也点燃了他救国救民、改变现状的思想。

      1935年秋,他在安徽参军入伍,借此报效国家,但他很快发现这种想法是幼稚的。国民党军官残暴无能,打骂士兵耍威风,他无缘无故多次挨打,整个军队士气低落,纪律涣散,吸食鸦片,抢劫民财,欺压百姓,于是,他找个机会,果断离开了那个部队。1936年1月,李之放回到家乡,先后在孟津县官庄和新安县养士学校教书。工作之余,他密切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经常和好友谈论国家大事,探求人生真谛和价值。在此期间,他通过西安、铜川等地经商的老乡了解许多重大事件的真实情况,特别是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西安事变在共产党的调停之下和平解决,大批青年投奔延安等,像一把火炬,照亮了他的心,振奋了他的精神,使他认识到共产党的伟大。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引发全国的抗日怒潮,也迅速燃起李之放心中的革命烈火,他决心投笔从戎,走上革命道路。

      1937年7月下旬,李之放告别父母,和青年教师韩光前、介天超一起投奔延安。他们历经千辛万苦,于8月底到达延安,见到李富春,李富春安排他们进入陕北公学学习。经过三个月的紧张学习,他们圆满毕业。当时的革命形势发展很快,需要大批干部奔赴抗日前线,组织上找李之放谈话,问他是参加部队还是回河南工作,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这更需要牺牲精神,更需要胆量、智慧和勇气。1938年2月,他和李宏赞从延安回到河南,在洛阳找到豫西特委,经李宏赞和豫西特委书记吴芝圃介绍。李之放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即被派往新安县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他只身一人回到新安后,以职业学校教师的身份为掩护,广泛接触进步青年,积极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领导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3月,他和从豫北返回的地下党员郭升允介绍被国民党关押四年多、刚刚出狱的邵文杰、王文长加入共产党。3月下旬,经豫西特委批准,四人组成了中共新安县委员会,这是新安县中共党史上第一个县委,他们四人被赞誉为“四根柱子”。根据工作需要,李之放任统战部长。

      1938年4月,日寇进逼豫西,国民党在新安县成立河防大队。为了掌握这支武装力量,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共新安县委利用郭升允民运指导员的身份,派李之放、邵文杰、王锡范等打入河防大队。李之放担任三中队指导员,积极从事统战工作,发展党员。这些党员在日寇侵入豫西后,都参加了由他任司令员的黄河支队,并成为骨干。1938年7月,根据工作需要,李之放改任中共新安县委书记。他利用一切有利时机发展壮大党的组织,领导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国民党县政府举办师资训练班,他抓住这个机会,把党的书刊介绍给进步的师资班负责人郭次久、高延柳作教材,宣传革命道理,在学员中培养了一大批党员,把学校变成了我党的活动阵地,把绝大多数教师、学生团结在我党周围,在不长时间建立了4个区委、36个党支部,党员人数发展到近四百人。为了扩大我党的抗曰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新安县委派李之放以公开身份加入由各界人士组成的新安县抗敌后援会,他利用这个机会同各界人士广泛接触,被推选为副主任。他积极工作,大力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打入国民党内部,经党组织批准,他加入国民党,积极开展统战工作,还积极输送地下党员和革命青年到陕县吴堡、延安、河南确山、山西抗敌决死二纵队、太行抗大二分校等地,前后约二百多人。在此期间,他曾参加刘少奇在河南渑池主持召开的豫西特委扩大会议。刘少奇指出河南必须立即着手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李之放汇报说,他已经在国民党新安河防大队中发展党员,一旦开展游击战,就可抓往这支武装力量为我所用,刘少奇大为欣赏,连声说:“这就好!这就好!”

      1941年6月,新安地下党员刘玠被捕叛变,中共豫西省委得知情报后,查到刘玠的入党介绍人是李之放,立即通知他转移,隐蔽到孟津一带。此时,正是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河南地下党的部分情况被敌人获得,为了避免损失,中央开始撤退河南地下党区委以上干部到陕甘宁边区。根据组织安排,他和中共新安县委书记赵天锡同时撤退到延安。在延安,他进中央党校学习,后任陕甘宁边区吴旗县组织部副部长,参加了审干运动、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

李之放故居.png 

李之放故居

      1945年初,李之放随王树声、戴季英率领的河南军区部队回到家乡新安县,不久,在他的努力下和八路军的协助下,正式成立了新安县抗曰民主政府,他被任命为首任县长,这是新安县最早的县级人民政权。同时,还成立了完全由共产党领导威震豫西的地方抗日武装一一黄河支队,李之放兼任司令员,下辖三个大队、九个中队,总人数最多时1300多人。李之放率领黄河支队,驰骋在豫西地区,历经近百次战斗,为夺取豫西抗战的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在他的领导下,新安县各区乡抗日民主政府、抗日武装也相继建立。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开辟豫西的部队奉中共中央之命,实行战略转移,撤出豫西抗日根据地,李之放组织掩护豫西分区、二地委、二专署及新安县党政军千余人安全转移到黄河以北地区,他出任王屋县委书记。1947年8月,李之放随陈(赓)谢(富治)渡过黄河天险,再次回到家乡新安,9月,他领导创建新安县武装工作委员会和新安县大队,再次任新安县长、武委会总指挥、县大队长。在他的精心运筹下,不但很快恢复了新安县五个区的党政机构,而且协助建立洛阳、孟津的党政机构和县大队,配合陈赓部队,开展著名的中岳之战,歼灭敌师长武庭麟亲自率领的国民党第15师第64旅2400余人,并缴获大批军用物资。1948年4月,新安县大队改编为新安县独立团,李之放任团长,全力支援解放军各部进军洛阳,为洛阳的两次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1948年5月,他被调到刚刚解放的洛阳任洛阳县县委书记。

      新中国成立后,李之放先后担任郑州市委委员、郑州市总工会副主席,武汉纱厂副经理,郑州国棉一厂党委书记兼厂长,上海国棉十七厂厂长、书记,上海第五钢厂党委书记,四川长城钢厂书记兼厂长,郑州铝厂党委书记,河南省地方史志编委会副主席等职。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坚持党的原则,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密切联系群众,廉洁奉公,兢兢业业,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1981年以后,李之放同志又以极高的热情参加了河南省地方志编纂,是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的主要发起者和领导人之一。十年中,他不顾年事已高,疾病缠身,奔走于全省各地,调査研究,宣传发动,指导修志,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期间,他还兼任河南省地方史志协会会长和中原地区家族历史研究活动,对河南省的方志编纂市业做出了很大贡献,深得同志们的尊敬和爱戴。他离休后,仍然十分关心党的事业,关心国家大事,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始终在政治上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李之放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几十年如一日,对党和人民忠心耿耿,呕心沥血,政治坚定,团结同志,平易近人,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他不为名不为利,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作风正派,光明磊落,顾全大局,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教育子孙后代。他谦虚谨慎,始终保持着革命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员的本色。他的革命精神和高尚风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1992年7月27日,李之放同志在郑州逝世,享年78岁。


主办单位:豫西红色基地联线

Copyright © 2019 豫西红色基地联线(洛阳师范学院)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豫45751645

地址:河南省洛阳市伊滨区吉庆路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