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洛专署旧址位于宜阳县赵保乡东赵村一区,原为马家大院,坐南朝北,土木结构瓦房,土改时,分给个人所有,现属村民所有,已经改建为砖混结构楼房,建筑占地面积600平方米,交通便利。
伊洛专署旧址
1945年5月,根据伊洛区党委决定对伊洛区领导机构进行调整,并成立伊洛专署(亦称五专署)。张剑石任伊洛特委(五地委)副书记、专员,闵学胜任伊洛特委委员、伊洛军分区司令员。伊洛专署下辖洛南、伊西、嵩北3个抗日县政府(其中洛南、伊西辖区大部分属宜阳县)。
专署成立后注重对群众进行文化思想教育,提高了群众素质,为嵩北战役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并组织开展了“倒地”、“减银两”、“开拓财源”等活动,提高了群众生活水平,调动了大家的革命积极性。
“倒地”活动:伊洛区根据地建立后,贫困农民强烈要求解决土地问题。根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伊洛特委于1945年春规定:凡是1942年以后地主买贫民的土地,允许卖主按原价赎回。办法是由农民协会负责,组织买卖双方协商,进行“到地”活动。这一规定公布后,深受广大农民欢迎。一部分开明绅士主动退还农民土地,如东赵保的马老五于1942年买樊村几户农民20多亩土地,他当着卖主的面撕毁契约,无偿地把地退还给农民,并按规定办理了手续,受到民主政府的赞扬;一部分地主心中不情愿,经民主政府派人说服动员,也按规定办理了退地手续;有个别恶霸地主,依仗家里有人在伪顽组织干事,表面应付,暗地威胁卖地农民,企图破坏“倒地”工作。针对这种人,我民主政府就组织群众进行说理斗争,保证“倒地”活动顺利进行。失去土地的农民重新获得土地,对我民主政府更加拥护,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减银两”活动:国民党统治时期,实行田赋税,是按“银两”多少征税的,即按土地多少、质量好坏划分等级,确定每户农民的“银两”数,“银两”多的多征税,“银两”少的少征税,无“银两”的不征税。但有钱有势的恶霸地主可以把自己的“银两”去掉,久而久之,形成地多的地主无“银两”或少“银两”,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纳“悬银”,造成富的越富,贫的越贫,不少农民纳不起苛捐杂税而远逃他乡。针对这种情况,伊洛专署民主政府开展了“减银两”活动,办法是自报公议,村农会审查,区政府批准执行,经过这项活动,做到了合理负担,广大农民都很高兴,更加支持我民主政府。
通过这些活动,推动了生产发展,1945年夏根据地获得了好收成。广大贫困农民是最讲究实惠的,他们从中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更加拥护、支持我民主政府,伊洛特委和伊洛专署给各县、区分配的公粮、柴草任务很短时间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