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县烈士陵园位于伊川县城人民西路111号,荆山脚下,园内松柏掩映,静谧幽雅,肃穆庄严。陵园建筑占地面积13340平方米,保护范围面积13340平方米,形成于1955年3月。
伊川县烈士陵园
1947年7月,陈(赓)谢(富治)兵团渡过黄河挥师豫西,准备解放洛阳。解放军首先在孟津县横水镇、宜阳县城与敌人作战,很快取得胜利。为诱敌出城,分而歼之,我解放军决定解放洛阳的南大门——伊川县城。
为确保战斗胜利,我解放军9纵队第25旅派侦察员张聪义等5人深入城内侦察,得知城内敌人只有民团2000人左右,国民党县政府防务空虚,广大人民急切盼望解放军解放县城。9月6日,9纵25旅司令部又派第73团的副团长赵永堂带团部20多名侦察兵及一个步兵排到县城周围侦察,活捉一个敌人,审问后得知,伊川县城3个中心寨驻扎有国民党正规军一个工兵营、地方武装民团2000人左右,战斗力较弱,但工事构筑比较坚固。
根据侦察情报,旅部决定:第73团在县城西南主攻,第74团在县城西北佯攻,第75团在县城东包围并负责攻打增援之敌。9月7日傍晚,我军9纵第25旅第73团从宜阳东高桥村出发,于夜间11点多神速到达县城附近野狐岭村。攻城战斗打响后,按照部署,第73团从县城西南角为突破口主攻登城。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架梯攻城,一营三连连长刘伟身受八处重伤不下火线,排长赵有义眼睛受伤,三连八班班长桑柏林牺牲,2连连长宋富勇两只胳膊受重伤,副连长陈公标腿部受伤仍顽强战斗。但当晚因第74团、第75团和旅直指挥部在路上遇敌人阻击,未能及时到达阵地,敌人将城内火力集中在西南主攻方向,登城没有成功。3营一举攻克西场中心寨,活捉敌人20多名,缴获敌人轻机枪2挺,马一匹。天亮后,一营、三营巩固阵地,二营撤退到野狐岭村待命。
9月8日晚,二营准备从西北角攻城。国民党县政府和大豪绅李鸿猷为扫清我军攻城的隐蔽物,竟然下令烧毁西场群众的民房100多间。敌人恐慌之极,联系增援,洛阳守敌青年军李铁军部出城增援伊川。为诱敌出城各个击破,旅指挥部命令第73团撤出战斗,向南转移,待机消灭之。撤至下草屯附近遇一股敌人拦击,第73团第二营炮兵连在连长万纪明的指挥下,很快消灭了这股敌人,顺利南移。第73团把出城之敌诱之嵩县南湖一带消灭一部分,到汝阳小店一带全部歼灭。
第73团转移后,国民党伊川县大队长杨凤仪带领匪兵,将埋在野狐岭的攻城牺牲的解放军烈士的遗体扒出来,又用刺刀乱捅乱戳,其疯狂性、残忍性令人发指。由于烈士遗体被糟蹋破坏得很严重,后在移葬伊川县烈士陵园时,烈士的姓名和尸骨很难完整的一一对应,造成众多遗恨。
9月,宜南县民主政府成立。9月10日,人民解放军9纵第26旅再次攻打伊川县城,胜利解放伊川县城,成立伊川县民主政府,任命第26旅第28团政治部主任张重为县长。
伊川县烈士陵园始建于1955年,安葬革命烈士52名,分别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捐躯的,大多为1947年8月解放县城的牺牲者。中共伊川县委第一任书记刘世基、抗日民主县政府县长张思贤、中共地下党、隐蔽战士张行廉、勇扑火海的消防英雄曾召刚等为烈士中著名者。
伊川县烈士陵园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传承烈士精神的主要载体,是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爱国热情的主要平台,更成为全县人民凭吊先烈、激发斗志的名胜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