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豫西特委上徐马村交通站旧址位于洛阳市区伊滨区诸葛镇上徐马村,形成于1938年。
1938年,中共豫西特委决定在偃师县诸葛镇上徐马村设立交通中转站。1938年秋季,上徐马村的徐恩广(1937年入党)在省立洛阳八中毕业后,接受豫西特委派的指示,回家乡发展党组织,组建交通站,徐恩广担任站长。上徐马村位于洛阳市、伊川县、偃师市结合处的万安山腰,是洛阳南部的一个制高点,也是原洛阳县最偏僻、最边远的山区,是个三不管的地方,不易引人注意,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是进行地下活动的理想地方。
徐恩广受命之后,先到洛阳郊区李屯小学任教。期间经常回家找一些正派人进行宣传,争取他们的支持,以便在本村建立新学堂(当时村里只有私塾)。时间不长,酝酿筹办学堂的条件便成熟了,不少有威望的老人积极拥护,大家公推徐进东为学董,要徐恩广当校长。当年冬,徐恩广辞去李屯学校教职,回本村办学。
1939年2月,上徐马小学正式开学。这所新学堂有四个年级,几十名学生,但只有3个教师。徐恩广既要教好课,又要管校务,还要做好党的工作,任务很繁重,常常夜以继日的工作。
徐恩广利用合法的身份,以学校为阵地,在上徐马秘密开展党的工作,最先发展的党员有农民徐进东、徐青云、徐五兴、马天道,有学生徐金龙、徐剑华、徐治广、徐金材,以及教师张同举、张国斌。1939年夏,中共上徐马支部正式成立,徐恩广任支部书记,该支部受十八集团军驻洛阳办事处直接领导。
为了便于工作,新发展的11名党员加上徐恩广共编为三个小组,分别进行活动。其分组情况是:
农民组:徐进东、徐青云、徐五兴、马天道。
学生组:徐金龙、徐剑华、徐治广、徐金材、徐金斗。
教师组:徐恩广、张同举、张国斌。
新党员仅有朴素的阶级感情,对党的知识知之甚少。因而,学习党的基本知识,提高政治素质,成了当务之急。徐恩广就找来《共产主义初级读本》、《共产主义中级读本》、《新华日报》、《解放杂志》等,组织党员秘密进行学习,以提高党员的阶级觉悟,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到学校讲初级读本的是伊川县委委员、组织部长,兼吕店区委书记张志杰。他的理论水平较高,讲课简明易懂,启发力很强,效果很好。时任中共伊川县委书记、后任中共洛阳地委书记的傅少白经常给党员讲党的基础知识,还讲邹韬奋编的《战士读本》,讲得极其生动,处处联系实际,非常容易接受。因当时伊川县白色恐怖严重,他们才到上徐马隐蔽,通过交通站来领导中共伊川县委的工作。
由于抓紧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党员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提高很快,都明白当交通员就是为革命、为劳苦大众服务,为解放全中国全人类而斗争,所以人人都努力工作,每次接受任务,都自觉保守秘密,从不多问,不外传,不讲条件,不计得失,对党的机密慎之又慎,把党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上徐马交通站任务繁重。除了洛八办发来的文件、信函和转来的报纸杂志,还有中共豫西省委、偃洛地委和县委的各种材料。根据秘密工作的规定,统统由徐恩广一人分拣,然后交交通员送到各个联络点,并亲手交给所要联系的人。该站联系的点很多,如伊川县槐林庄的张大友、申圪当村的申金西等。该站还有接送过路同志和负责一些同志到上徐马隐蔽的特殊任务,工作量很大,在敌、我、匪面目难分的情况下,徐恩广和其他11名党员办事谨慎,认真负责,从未出现过任何差错。
1942年冬季,按照中共中央有计划、有步骤地把精干力量撤往延安、停止党的组织生活的指示精神,韩林介绍徐恩广、徐剑华同梁子端(时任李村区委组织委员)、韩治安(时任赵村党支部书记)4人化装到达延安。上徐马党组织暂停活动,交通站也随之完成了它的工作使命。
中共豫西特委上徐马村交通站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