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北区委、抗日民主区政府旧址位于嵩县田湖镇裴村,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保护面积400平方米。该旧址处在西岩山(又称磨钟山、白果树山)东麓,距田湖镇政府10公里,属丘陵山区。嵩县八大景的“西岩戴雪”出于此处。西岩山上有龙兴寺,庙宇30余间。
1944年4月,日本侵略军发动河南战役,国民党在河南的40万大军,在日本侵略军进攻面前不战而逃,月余时间河南38个县城尽落敌手。根据党中央部署,1945年2月,王树声、戴季英、刘子久率河南军区部队挺进豫西,组织民众抗日救亡。豫西抗日根据地部队在当地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消灭了宜阳南部的日、伪、顽反动势力,在宜阳南岭村建立了“伊西县委、抗日民主县政府”。1945年3月中旬,为了扩大和巩固抗日根据地,经宜洛区委(五地委)研究,河南军区党委批准,决定向嵩(县)北发展,并由南下的八路军六支队刘昌义、张力雄部,配合宜洛区部队18团开辟嵩县根据地。18团在主力部队的配合下,多次打击嵩北的日、伪、顽反动势力。
当时,嵩(县)洛(阳)公路沿线日伪军来往频繁,沿途较大村镇都有曰伪军、保安队和维持会,嵩县人民遭遇极大灾难。距离宜阳赵保的石埚、白杨较近的嵩北地区,当地老百姓都盼望八路军早日到来救民苦难,而嵩县的恶霸土顽头子高茂斋等则十分害怕,竭力阻止八路军入境,同时,驻嵩县西南山区的国民党85军杨福录团闻讯八路军开赴嵩(县)宜(阳)交界处,星夜赶到嵩北阻击八路军。八路军在嵩(县)宜(阳)交界处的姚沟、万岭一带与国民党85军杨福录团以及嵩县土顽激战一昼夜,八路军团政委王成林、副政委李定海英勇牺牲。双方相持一段时间后,杨福录团退到嵩县西南山,八路军六支队奉命南下,留下18团与国民党残余部队和当地土顽继续战斗。1945年2月至3月下旬,18团在打入敌席祥青内部的杨书太的协助下,里应外合把席部千余人一举消灭。此次战斗的胜利,给伊西县开辟嵩北地区打下了基础。嵩县土顽头子高茂斋听说席部被消灭就逃到闫庄镇,当时高的部下人心大乱,不少人纷纷投奔八路军。田湖镇黄村的张天荣(原高茂斋属下的中队长)带领30人30支枪在裴村投奔八路军。八路军接管后,经帮助教育,任命张天荣为嵩北大队大队长。嵩北大队以抗日保家为口号扩大地方武装,田湖镇杨湾的关天池(原高的部下)听说八路军成立嵩北大队,也带领8人8条枪投奔嵩北大队,不到10天,嵩北大队扩大到百余人。伊洛特委研究决定派时乐濛到嵩北大队任教导员。时乐濛到嵩北大队后,积极开展政治工作,发挥自己的音乐特长,经常编写抗日歌曲,教队员和群众唱歌,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抗战热情。
嵩北区委、抗日民主区政府原址
1945年3月25日,八路军太岳军区18团进驻嵩县田湖黄门、白果树山一带,组建嵩北区大队,归18团指挥,在闫庄太山庙、碾盘岭等地抗击日军。1945年4月经伊洛区特委决定在豫西的宜阳、嵩县交界处田湖镇裴村建立中共嵩北区委和嵩北抗日民主区政府,隶属伊西(今宜阳县)县委、民主县政府管辖。张瑞修任区委书记,韩槐(后时乐濛)任区长,蔡继尧任副区长。起义投诚人员张天荣任区大队长,时乐濛任区大队教导员。区大队在伊洛特区部队18团的配合下,经常活动在田湖董家岭、阎庄杨大庄一带与嵩县土顽头子高茂斋、张竹亭、杜克望等部作战,较大的战斗有太山庙、董家岭、沙圪垯、碾盘岭、西岩山战斗。几次战斗,嵩北大队和18团都取得了胜利,尤其是特区18团作战勇猛、机智灵活的战斗作风对嵩北大队官兵启发很大。一次战斗,18团只有13人,在嵩北大队两个战士的配合下,攻下嵩县土顽100多人占领的老古堆。一次打闫庄,18团只有6人,就将高茂斋的1000多人撵到焦涧店后场。这些战斗狠狠地打击了日、伪、顽反动势力,保护了群众,巩固了抗日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