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北县委、抗日民主县政府旧址位于嵩县闫庄镇杨大庄村布裙折自然村,建筑面积200平方米,保护面积300平方米。该旧址属于丘陵山区,在西岩山北麓。西岩山又称白果树山、磨钟山,山上有寺庙,是嵩北一处风景名胜。
嵩县县委、抗日民主县政府原址
1944年4月,日本侵略军为了从中国大陆打通与东南亚的通道,调集近10万日军发动河南战役。国民党在河南的40万大军,在日军的进攻面前一触即溃,望风而逃,月余时间河南38个县城沦入日军的铁蹄之下,人民群众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为了钳制日军西进,尽快打开河南敌占区的抗战局面,毛主席、党中央在延安组建了河南区党委和河南军区,发出“向河南敌后进军”的命令,临行前毛主席特请河南区党委副书记刘子久、区党委委员韩均(今新安县人)吃饭,殷切希望他们深入敌后,发动群众,抗击日寇,开辟河南抗日根据地。1945年2月,王树声、戴季英、刘子久率部挺进豫西宜阳,并在宜阳成立伊洛特委和河南军区第五军分区(亦称伊洛军分区),任命刘健挺为特委书记、军分区政委,张剑石为特委副书记、军分区司令员,组建了军分区部队十八团,军分区部队在宜阳、嵩北地区组织、发动群众抗日救亡,狠狠打击日、伪、顽军。1945年5月,伊洛特委、伊洛军分区研究决定开辟和巩固根据地。伊洛区特委张剑石、时乐濛等经常在嵩县闫庄镇和田湖交界的西岩山一带发动、组织群众扩大根据地。西岩山北麓的布裙折村(今属嵩县闫庄镇杨大庄村)成为张剑石等特区领导研究部署工作、指挥嵩北战斗的驻地。同年5月成立嵩北县委、抗日民主县政府,县委书记王才定,县长时乐濛(兼任嵩北区区长),县政府驻地暂设布裙折,决定等打下闫庄后再迁至闫庄街,逐步向嵩县城发展。为巩固发展抗日根据地,消灭日伪军,回击国民党顽军对我抗日根据地的进攻,伊洛区特委决定发动嵩北战役,刚刚成立的嵩北县委、县政府积极组织群众运送弹药、抢救伤员,指挥嵩北抗日大队配合主力部队向日伪军进攻。整个战役从6月中旬开始到7月初结束,歼灭了日伪顽大批有生力量,解放了闫庄以北大部地区,伊洛区抗日根据地扩大到东至伊川鸣皋,西至宜阳穆册关,南到闫庄附近,北到宜阳城东铁炉村,面积达2000多平方公里,10万余人口,为抗战全面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1945年8月曰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伊洛区及所属县党、政、军人员奉命转移,嵩北县委、抗日民主县政府随之撤销。
嵩北战斗原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