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华纱厂旧址位于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东门外(今平乐高中),坐北面南,西北东三面为民居,南临镇中心主街道,形成于1938年12月,现旧址原貌已无,改建为平乐高中。
震华纱厂旧址内部现貌(平乐高中院内)
1938年9月,洛阳三区平乐党支部研究决定,以私人名义建纺织厂,作为上级开展工作的立足之地。1938年11月,平乐党支部采取入股的形式,发动乡民集资办厂。短短两个月内,筹资达数千元。同年12月,支部以厂主名义租赁平乐东庙(今平乐高中)为厂地,建立“震华纺织传习厂”。
1939年春,工厂投产,不久更名为“震华纱厂”,从事纱、布生产。纱厂建起后,平乐党支部更名为“震华纱厂党支部”。此后,纱厂成为洛阳三区区委活动的主要阵地,也是洛阳县委的一个主要联络地点。1939年秋,纱厂开始供应解放区布匹、棉纱。
1939年12月,蒋介石掀起反共高潮,对解放区实行严密封锁,震华纱厂就成了解放区重要物资供应点之一。
1940年5月,纱厂又在平乐南门外新建厂房33间,纺纱机由原来的两部发展到10部,织布机由原来的4部发展到20部,工人由原来的13名增加到60名。为援助前方紧缺物资,工厂决定扩大布匹供应,把生产重点由纺纱转为织布,每月产布200余匹。
1939年秋到1941年底,震华纱厂生产的棉布有80%、约5000匹送交“洛八办”,转供解放区。除此之外,震华纱厂支部还派人到偃师、巩义等地代购土布20000余匹。这些布匹全部由纱厂派人拉到洛阳染成灰色,然后送往“洛八办”总务股,或经其介绍运抵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另外,还通过纱厂驻上海的采购员为解放区代购大量的文具,如水笔、油印机、印制钞票的薄兴纸等。仅水笔一项,最多一次购回14400支。震华纱厂自1939年秋到1942年6月,通过洛阳、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为解放区连续供购物资达三年之久。在这期间,震华纱厂为上级党的活动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为洛阳三区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建立了一个可靠的根据地。
1942年1月,国民党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令“洛八办”于一个月内撤销,否则就强行改编。同时派特务包围“洛八办“。在这种情况下,“洛八办”经几次请示中共中央后,自行决定撤销,“洛八办”处长袁晓轩公开叛变投敌,向国民党中统河南省调统室主任甘舍棠交代了中共地下党的许多机密,其中有“洛八办”准备撤退的路线及部署,平乐震华纱厂党支部的主要成员及在厂里的活动情况。甘舍棠指派王虹光、朱光民、武宪周、周绍基、中统豫西区助理王同轨、调査员李品清、中统曹源等,于1942年4月到平乐伪乡公所,与伪乡长康志道勾结密谋,逮捕了震华纱厂党支部组织委员郭新鼎、宣传委员郭汉卿、统战委员郭双成和党员郭勉则。这4个人被捕后,分别向敌人写自首悔过书,叛变革命。至此,震华纱厂党支部被迫停止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