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庄村位于洛阳孟津县西部山区,是小浪底镇刘庄村的一个自然村,西距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约2公里。2012年12月,乔庄村被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进入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大门行走约一百米后向右转有一条水泥路,顺着水泥路大约行走二公里到达小浪底镇刘庄村。不远有一条土路可行一辆车然后开进去几百米,便到了乔庄。乔庄村坐落在一条深沟的半坡上,群山拱卫,环境清幽,宛若一个世外桃源,掩映在北邙丘峦和绿树从中。如今的乔庄人大多已经搬出了原先居住的宅院,另外择地建房,原因是它地势低洼,交通不便,再加上那些百年老屋房间狭小、破旧,适应不了人们现在的生活方式。
村中现还保留有古寨门,窑院,乔家词堂等原汁原味的豫西民居,不过现乔庄村已是个‘空心村’,村民几本上都搬出原来的院落,也就在老村落见到一家住户。这个古老的村落在旧时曾出现好几代老中医,在当地有‘大夫窝’美誉,因山村清秀,也是美院的写生基地。不过这个古老的村落因在北邙沟壑之中,又长期没人居住,破旧的百年老房陈旧,站在高岗上眺望,有点像‘兰若寺’的感觉。
清朝的车库
村内有一座位于一处宅院前面的单间房屋,其约1米高的墙基同样为红石条垒砌,墙基上面为土坯垒砌,外面泥糊后用石灰粉刷。四面墙的交界处用大青砖垒成砖柱,而临近大门两侧的墙体则全部为墙砖垒就。两扇大门共宽约两米,一把铁锁锁在锈迹斑斑的门环上。房顶以黛瓦覆之,个别残瓦处露出了黄土。透过门缝向里看,室内空荡荡的。虽然这间单屋算不上精雕细刻,但却能感觉其端庄、大气和坚固。和其他房舍相比不同的是,它的房门较之村中其他宅院的房门要宽一半。“这是个车库,放马车用的,清朝建的。”77岁的村民乔双贵告诉大家,“门明显宽大,主要是为了适合进出马车。”
乔家祠堂
顺着一条小沟内没走多久,就在老村西头的半坡路旁见到了一座古色古香的祠堂。它是一组四合院式的建筑,座北向南,依山就势建在一处相对平整的高地上。祠堂前部为三间砖木结构的前厅,大门居于中部,顶部高高挑起,与两侧的建筑错落有致。整个前厅青瓦覆盖,上置脊兽,显得高大威严、庄严肃穆。踏着茅草丛生的台阶入门进厅,上了台阶左边大门外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乔庄清代民俗文化村协会写的"乔氏家庙"。进了大门两侧墙壁上镶嵌有两通石碑,其中,一通刻制于清朝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一通刻制于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分别记载了乔庄乔氏的历史,以及他们在上述两个时期建设、重修这座祠堂的经过。墙壁上还悬挂着两块匾额,一块上书“家声丕振”,为民国时期邙山知名书法家刘士锷手迹,据说还有一块上书“节孝慈惠”,为恭颂一位妇女的美德。祠堂院内东西两侧厢房仍存,但较为狭小,及至后部,为一堵由红石砌筑的山墙,用来防止墙后的土壁坍塌,保护整座祠堂内最重要的建筑——一孔砖拱窑洞。这孔窑洞圆门正上方镶嵌着“福禄寿”砖雕,内部宽敞高大,方砖铺地,是乔家人旧时逢年过节祭祖缅贤的主要场所。
乔庄民居
祠堂北边坡地上是一座座乔庄民居。乔庄现有古建筑百余间,保存较好的窑院式独立宅院有10多所,都是背山面沟,依山凿窑,四周盖房,环围成院。如今,许多宅院前,还搁置着过去使用的石碾、石磨。旧时乔家分东、西两个大院,每个大院由多个小宅院组成。为便于管理和防止匪盗入侵,各个小宅院又有独立大门。如今,其他几座大门已不复存在,只有东院的石门孤零零地伫立着。绿树从中,一座座红石为基、青瓦覆顶的古老民房显得淡雅而又宁静。村中间有一株拥有约上百年树龄的皂角树非常引人注目。它枝繁叶茂。据说在乔庄背后的山岭上,还保留着一个土寨。这个寨居高临下,地势险要,是旧时村内人为了防止兵灾战乱而建设的。它削壁成墙,上筑垛口,然后再于寨内挖设多孔窑洞。日月轮回,这个曾让乔庄人多次躲过难的古寨早已被废弃,当我看见时只剩下几个杂草掩映的窑洞。站杂草掩映的窑洞,人们不由地会回忆起那多灾多难的岁月,进而感叹今日平安、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根据村中现存的《乔氏家谱》和众多碑刻记载,乔庄居民祖籍山西,明朝初年,祖先迁居洛阳铜驼巷,随后其分支又移到多处地方生活。其中随父迁往孟津会盟的乔云升,为乔庄乔姓人的七世祖,在明代天启、崇正年间,官至刑部尚书。清代乾隆年间,乔氏一支又把家搬到了乔庄。他们在这里筑房建宅,耕读传家,繁衍生息,至清末、民国时期,乔庄人口已经上百。居住在邙山深处,环境虽然艰难,但乔庄人秉承着良好的家风,勤奋读书,踏实肯干,使家族又兴旺起来。这条偏僻的山沟内,不仅走出了众多在周边地区技艺超群的泥匠、木匠、铁匠,而且还涌现了多位中医名家,乔庄在北邙民间被称为“大夫窝”。乔庄山青水秀、如诗如画的自然环境,古朴典雅、保存完整的古民居,还有那沿袭着农耕社会人文情怀的乔庄人。2003年前,一位画家发现乔庄独特的景致后,很快便带领学生来到这里写生。他们进农家院,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一呆一两个月,把这里的风景、民居和人物悉数绘入画卷,如痴如醉。就连村人闲置多年的石碾、石磨、石磙,现在也均成了难得的物件,被人描画个不休。这一发现被传开后,国内越来越多的美术院校纷纷派人前来考察,大家认为乔庄保留着浓郁的豫西民俗风情,是一个难得的写生之地。每年春夏之交、秋冬更替的时候,是师生们前来写生的高峰。每到那时,一拨一拨的人在这里支起画夹,尽情创作,把小小的乔庄装点得更具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