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碑凹行政村隶属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常袋镇,位于常袋镇东南部4公里处,东邻朝阳镇卫坡村,西邻赵凹村、小崔沟村,南邻洛阳市老城区邙山镇沟上村,北邻朝阳镇官庄村、常袋镇拐坪村,三面环沟。村域总面积6600亩,其中林地面积495亩,耕地面积5485亩,村庄占地面积620亩。行政村下辖3个自然村,13个生产组,共512户,2183口人。 石碑凹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北宋开国功臣石守信死后即葬此地。
石碑凹村原名宣武村,据传说是唐武则天的花园,后来宋代开国元勋石守信埋在这里,逐渐成了石守信家族陵墓,陵前立起高大石碑多幢,因碑高大而多,改名为石碑凹村。石碑凹村现有张姓253户,房姓1户,王姓1户,张姓系明洪武年间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至孟津县朝阳镇官庄村,清嘉庆年迁至石碑凹村,现已近300年历史,村内有古寨一座,古寨周围是寨墙,有炮楼3处,古寨内有地道有暗井,有3孔窑洞,抗日战争时期,洛阳北关寇家兄弟(合盛栈创始人)100多口人曾在此避难。
符家沟村位于石碑凹行政村东,距村委会1.5公里,符氏原籍为山东省兖州府曲阜县,宋时定居洛阳,现洛阳市工农乡符家屯村,清嘉庆年间从洛阳迁移于此,符家沟因村中有沟沿沟而居,且以符姓居多,故以取名符家沟。距今已近300年历史,全村共有五姓,符姓96户,张姓10户,杨姓4户,李姓3户,薛姓1户,张、李、薛为老户人,杨姓民国时期从常袋乡杨沟村移民,张姓舅家。
石碑凹村村名由来
石碑凹村旧属洛阳县,曾被称为宣武村,北宋开国功臣石守信死后葬到这里,子孙卒后也埋葬在先人附近,逐渐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家族墓地。历史上,这里碑碣林立,高耸入云,村名因此更改为“石碑凹”。
石碑凹村历史人物
北宋开国,“杯酒释兵权”后,石守信懂得了韬晦之计,以后无论当什么官,极少过问政治,一心聚敛财富,积累下了庞大的家产。宋太宗赵炅登基后,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石守信被拜为中书令,充任西京留守。举家来到洛阳,他更是疯狂地搜刮百姓,大肆聚敛。
公元984年(太平兴国九年)6月,石守信死,终年57岁,被安葬于“河南洛阳县平乐乡宣武村”,也就是今天的孟津县常袋乡石碑凹村,北宋朝廷还追封其为威武郡王,谥武烈。
石守信有三个儿子,其中最小的儿子石保从早卒。他的长子名叫石保兴,次子名叫石保吉,均为北宋重臣。和父亲一样,石保兴也属能征善战之将,多次与契丹人交战,他曾任西京(洛阳)都巡检使,为官惯用严刑,对百姓滥施淫威,被封西平郡开国公。石保吉的做派比其哥哥更甚,他的妻子为宋太祖赵匡胤的二女儿延庆公主,依仗着是战功卓著的当朝驸马,骄横跋扈,峻暴好杀,所到之处,总是以接待公主的名义,要求各地为其大修府邸别墅,生活极为奢侈。他历任驸马都尉、上柱国等职,也被封西平郡开国公。这兄弟俩死后,均归葬“宣武村梓泽源之先茔”。
石碑凹村神道碑
在石碑凹村西北约1公里的圹原上,保存着两通极为高大的石碑。其中一通屹立于圹原的农田当中,连碑带座高达5米多,经过上千年的风吹日晒,碑上的文字已经漫漶不清。经过专家考证,这通巨碑为石保兴墓神道碑。
在上述石碑东北方向约百米的一条土沟旁,另有一通巨碑靠沟壁而立,已断为四截,底座已被黄土掩埋,碑额刻有“大宋西平石公神道碑”9个篆书大字,碑身上的文字残缺不全,也基本上看不清楚了。据村中的几位老先生介绍,此碑为石保吉墓神道碑,原本位于石保兴墓神道碑东侧偏南约160米处的一堆杂坟旁,清朝末年,当地张姓人氏嫌其压了他们家祖坟的风水,就将其拉倒摔成了四截。秀才梅世玉撞见,直言相劝,张姓人才将断碑运到附近的土沟旁,依沟壁拼接立起来。
据传,这两通巨碑附近方圆近1公里的地方,历史上全是石守信家族墓地,极为壮观,墓冢一个挨着一个,碑碣林立,每座墓的神道两旁都设置着造型丰富的石人、石虎等石刻。后来,人们平坟种地,墓冢渐渐都消失了,墓碑石刻则大多被深埋到了地下,过去,人们犁地还经常绊到。
石碑凹村明清古寨
石碑凹村的南边,紧挨着村民现在的聚居区,有一座明清时期的古寨。
这座古寨东西长500米,南北宽400米,是依托当地的有利地形,向下深挖黄土而建的地扎窑式村寨。四周原有高高的寨墙,墙上又垒寨垛,用来防御外部侵袭。它的寨门设置得十分特别,在东寨墙根,向下挖出一条马道坡,再用砖石砌成门墙,安上厚重的木门,寨门一闭,固若金汤。
这里还有一条深洞,全长60多米,由寨内直通南部的一道深沟,南端洞口恰恰开在深沟的半腰处。村民讲,这条深洞俗称“跑反洞”,可容200余人,是旧社会人们为了躲避战争和匪乱,在寨一旦被攻破的危急时刻用来藏身逃命的。
寨内的主体建筑是一排坐北朝南的明清宅院,共有十几座居民院落构成。砖木结构的各式建筑错落有致,雕梁画栋,古色古香。随便走进一座院子,从前到后,可以看到临街大门、过厅、厢房、上房、砖砌窑洞等,层次分明。院内还多植梧桐、石榴等树木花卉,显得清幽典雅。
由于古寨的居民大多搬出来生活,里面显得空荡荡的。风雨侵蚀,再加上缺乏维修保护,许多建筑已经倒塌损坏。
石碑凹村佛爷台
相传与考证,村东有庙宇一座,始建于明末,当时香火较盛,后诸多原因消失,在村北建庙宇——佛爷台,解放前有戏楼雕龙绘凤,殿宇金碧辉煌,苍松翠柏,每年正月二十三日,说书、唱戏、高跷、社火、卖吃的、用的、牲畜交易杂货一应俱全,热闹非凡,方圆数十里赶庙会的人数有数千人之多,世事变迁,时间推移,昔日的辉煌,解放时只留废墟一片。80年代至今有香客逐年捐资修复,庙台现盖厦房对称大问,窑洞三孔佛像坐落其中,庙门落成,古庙会恢复,每年正月二十三日方圆数里,排鼓队、秧歌队、说书、唱戏齐聚庙前,以比高下,以助佛光四射,升平盛世,百姓开心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