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约13公里、伊河两岸的龙门山和香山上,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形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具有2345个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6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艺术宝库”。
龙门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要道和兵家必争之地,很多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政治、军事事件,都跟这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北魏宣武帝时期,“准代京灵岩寺石窟,于洛南伊阙山,为高祖、文昭皇太后营石窟二所”,把龙门石窟的开凿纳入了新都洛阳的规划发展事业,使龙门与洛阳都城文明的联系紧密起来。隋炀帝营建东京洛阳,更因“伊阙”独特的地理标志而确定了选址这一重大问题;作为隋唐东都的洛阳,在隋炀帝和唐高宗、武则天时期,东都洛阳成为当时最高统治者实施政治谋略的布政之所,体现着最高统治者的威势,在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龙门因自身的佛教文化内因及其与东都洛阳城之间特殊的地理位置关系,扮演了东都洛阳宫廷内高居庙堂的最高统治者皇权展示场、权势角力台和情感寄居地的角色。
龙门石窟以窟龛造像规模宏大、数量众多、雕刻精湛、蕴涵丰厚而蜚声中外,以北魏和唐代臻于艺术顶峰的石刻造像及匠心独具的“皇家风范”、“中原风格”而风靡九州,以碑刻题记数量为世界石窟之最而获“古碑林”之誉,以雕刻内容涉及佛教宗派之广甚至包括道教、景教(唐代传入中国的基督教派)的题材而举世罕见。
作为当时佛教活动的中心,除了大规模的开窟造像行为而形成的石窟文化遗产之外,龙门周边还广筑中国、印度等不同建筑风格的佛寺,从而成为宝塔高耸、殿堂栉比、山光水色交相辉映的佛教圣地,吸引着当时皇室贵族、文人墨客和名僧大德等,游幸赋诗,开窟造像,修身养心,甚至归葬于此,由此而形成了龙门涉及政治、军事、交通、造像、寺院、观游、文学和墓葬等斑斓多姿的人文生态。今天龙门石窟周边山林沟壑、乡野田间分布的古寺院遗址和古墓葬遗迹,正是这些多彩人文生态的真实记录,是佛教圣地龙门石窟强大文化向心力的体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文化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龙门石窟凝聚着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无限憧憬,流露出古代先人对美好生活的强烈追求,以具有强大精神力量的宗教信仰形式,构筑起中国古代先民的精神家园。其所蕴含的诸如宗教、政治、军事、交通、文化、艺术等独特的历史信息,是了解封建社会鼎盛时期政治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活的窗口,成为洛阳辉煌历史地位最为具体的物化实证,成为洛阳深厚文化底蕴最具活力的生动展示。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龙门石窟管理机构几经更迭,现为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管理委员会(简称“管委会”)。目前,管委会下设“一办四局”:管委会办公室、社会事务和农村工作管理局、建设发展局、财政局、旅游局;直属10个事业单位:龙门石窟研究院、龙门风景名胜区管理处、财政国库收付中心、龙门石窟窟区管理处、香山寺管理处、白园 、市政环卫处、龙门景区伊河管理站、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监督中心、执法大队;此外,洛阳龙门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旗下还有7家企业。管理委员会遵循“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原则,不断健全龙门石窟检测体系,实施三维数字技术工程储存和保存龙门石窟信息,扩大同国内外文物保护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不断强化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使文物保护研究水平不断实现新的飞跃。先后荣获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首批文明风景旅游区、全国首批中国人文旅游示范基地,全国首家“互联网+”智慧景区,全国青少年研学基地、港澳青少年研学基地、中国青年喜爱的旅游目的地、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等30余项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