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介民故居位于孟津县送庄镇送庄村北街(十组),坐北面南,四周为民居。该故居仅留院后三间土木结构的上房为原貌(建筑面积约50平方米),其余皆翻建为砖混结构平房,现为赵介民儿子赵鸿琛居住。
赵介民(1909—1989),幼名中秋,曾用名赵砺,河南省孟津县送庄镇送庄村人。1927年,赵介民考入开封私立中学。该年,转读于省立洛阳第四师范。1929年秋,经表哥司军三介绍,赵介民在郑州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回洛阳后,他同中共洛阳特支书记万寿山接上关系。万寿山指示他利用其在校的同学、老乡关系,发展团员,建立团的组织。1930年春,万寿山、赵介民介绍洛阳城内市民王宏道入党,并在王家设立联络点,此后一段时间,洛阳党组织在此同各地党组织进行联络并在这里油印宣传品。1930年秋,省立洛阳第八中学教员章见韩(中共党员)在校内组织、领导进步学生掀起反封建教育制度的学潮,赶走了校长。在这次斗争中,赵介民等人散发传单予以支持。
1931年,经王伯阳(河南省团委书记)、万寿山(中共洛阳中心县委书记)介绍,赵介民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10月,洛阳联络点被破坏,赵介民等人暂时避开。之后,洛阳中心县委决定张剑石、赵介民利用关系到宜阳县(原平等县)白杨镇以教员身份开展工作。
1932年3月,中共洛阳中心县委又一次遭到重大破坏。洛阳城内活动地点破坏殆尽,余下党员被迫转入乡村活动。其时,在白杨镇开辟工作的张剑石、赵介民在白杨完小高年级学生中培养发展了9名党员,并建立了白杨党支部。1932年4月,在得知洛阳中心县委被破坏后,张剑石、赵介民派人到开封同省委接上关系,汇报了洛阳党组织被破坏的情况。省委研究后,决定以白杨高小为党组织的联络站。随后,洛阳其他地方党团员都先后到白杨联系。有了这块基地,豫西党组织的活动又逐渐恢复起来。8月,省委派张荫萍到豫西恢复党的组织。于是,张荫萍到宜阳白杨镇同张剑石、赵介民成立了党的临时领导小组,以维持党组织的关系。
赵介民故居
1933年4月,中共豫西工作委员会成立,由赵介民、张自安、程远宣组成,赵介民任书记。豫西工委对工作进行了分工,赵介民负责洛阳的党组织工作。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1933年12月,中共洛阳中心县委重新恢复,张自安任书记。
1933年11月,偃师党员刘子罕、团员代林生以偃师官庄小学为中心,带领师生发起了要求恢复教育津贴的运动,在全县引起了强烈反响。接着,运动很快波及洛阳。对此,国民党偃师县当局对革命师生恨之入骨。1934年8月,刘子罕、代林生被捕。同时,中共洛阳中心县委委员赵介民也在家中被捕。在狱中,赵介民毒刑受尽,坚贞不屈。后,经家人活动,他被释放。出狱后,赵介民在洛阳附近几个学校以教书为掩护,继续开展工作,1937年2月,经豫西特委书记吴芝圃批准,恢复其党组织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在郑州市交通局工作,1989年晚冬,赵介民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