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春华故居位于孟津县白鹤镇霞院村(十四组),坐南面北,四周为民居。此故居为土木结构民房,原貌保存不完整,现有建筑占地面积约111平方米。该故居现为任春华侄子任均丁居住使用。
任春华(1907—1932),河南孟津白鹤镇霞院村人,出身于贫困农民家庭。1914年,天资聪明的任春华进入本村私塾学习,成了全家唯一的读书人,他刻苦努力,成绩优异。1928年,任春华经同族人介绍,到开封济汴中学读书。在开封读书的两年期间,任春华受进步思想的影响,阅读了许多宣传马列主义的书籍,内心开始向往革命。1929年,他考入冯玉祥部所办的军官学校。1930年,任春华在临汾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5月至10月,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爆发中原大战,南京国民党政府无暇顾及其他事情,这给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机会。
任春华故居院内
抓住这一有利时机,1930年冬,为了加强洛阳地区党的领导和深入开展农村工作,中共豫西特委批准成立中共孟津县委。任春华受党组织派遣回孟津开展工作,担任中共孟津县委书记。为了便于开展党的秘密工作,任春华把县委机关设在霞院村的任家祠堂。中共孟津县委成立时,只有任春华一个人,各项工作千头万绪,他克服重重困难,双肩挑起千斤重担。他以家乡霞院为中心开展活动,利用亲戚、朋友、乡邻等各种关系,了解群众疾苦,考察农民的需求,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介绍南方苏区的革命形势,陆续发展了一批党员。1931年,任春华与党员韩云从、张敬修在任家祠堂创办初级小学,吸收农民子弟入学读书。后来,他又组织青年读书会,吸收社会上的进步青年学习文化知识。在教书和开展读书活动的同时,任春华不断向青年学生渗透马克思列宁主义,散发革命刊物,在农民和学生中进行广泛的革命宣传,引导青年投身革命。在这期间,任春华以创办学校和读书会为掩护,经常利用晚上,在霞院、白鹤、崔岭、蜂王、雷湾、马庄、铁谢一带秘密从事党的活动,联系结交一批有志青年,向他们宣传革命道理。1931年5月至7月,任春华先后发展青年张敬修、韩云从入党,并把早期党员任宗舜等作为依靠骨干。他还经常到一、二十里外的负图寺小学,与负图寺党支部骨干雷声时、谢健等人联系。后来,根椐形势的发展,任春华与共产党员谢健、任宗舜、韩云从等人开展了一场震动豫西的滩地农民抗捐税斗争。
1931年秋,黄河北移,沿河农民拓滩种田。国民党政府派官员丈量滩地并逼交税银。任春华在洛阳中心县委的支持下,领导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黄河滩地农民抗捐税斗争,并取得胜利。这是共产党领导孟津农民斗争取得的第一个胜利,震动豫西。1932年春,洛阳党组织对这次斗争进行了宣传。同年3月,中共中央巡视员抱一在向中央的报告中也谈到了这次斗争:“孟津去年冬初曾有过一次滩地斗争,在我们的领导之下,到县城游行示威,结果农民胜利。因此,在我们领导之下有好几百群众,而我们能够影响的群众则有两千人。”自此以后,国民党孟津县政府开始注意共产党的活动。
1932年初,蒋介石临时迁都洛阳,栖身于西工营房。同年2月19曰,蒋介石到孟津视察黄河河防,游览汉陵。洛阳中心县委指示孟津县委和团委,迅速作出部署,经研究,县委书记任春华决定利用这一时机,引用滩地抗捐税斗争的经验,领导党员、团员开展一次大规模反蒋宣传。蒋介石来视察河防的前一天晚上,县委书记任春华和团县委书记雷霆带领党员、团员和一些进步群众,在县城通往白鹤渡口的主要交通要道及汉陵,张贴、散发了许多标语和油印的传单,如“共产党万岁!”、“反对投降主义!”、“打倒蒋介石!”等等,油印传单的主要内容是苏区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反围剿的斗争情况。第二天,蒋介石、宋美龄等一行到孟津察看了白鹤、王讫垱渡口,又顺路到汉陵。—进山门,便看到墙上、树上贴着许多标语和传单,顿时火冒三丈,对孟津县长严加训斥,责令其限期破案,然后悻悻离开孟津回洛阳。随后国民党县政府把目标集中在县师范,蒋介石也派一营军队驻孟津缉拿共产党人。一时间,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孟津县城。3月4日,孟津县师范学校3名共青团员在印制《告孟津人民书》时被国民党军逮捕(此事即县师事件)。3月6日,由于叛徒出卖,任春华在霞院被捕。3月11日,任春华被押送到开封豫鄂皖绥靖公署军法处。在残酷的肉体折磨下,他始终坚贞不屈。1932车5月,任春华在开封英勇就义,年仅25岁。就义前他高呼:“同胞们,起来!用我们的头颅和鲜血,去争取中国的解放!”
任春华,25岁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在孟津这片土地上,已经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不久,古津大地上,革命烈火再度燃烧!春花迎春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