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县农民反军阀斗争指挥部旧址位于卢氏县东明镇西湾子村。该旧址为两进深四合院,原貌尚存。
从1923年8月至1924年6月,在卢氏县城,先后发生了3次数万农民围城反抗封建军阀和地主豪绅的农民暴动,震惊了豫、陕两省的统治者,影响波及全国。在全国影响较大的北京《益世报》,首先以《豫西卢氏县民驱逐陕军记——三次围城至今未散》为题,发表了署名“开封特派员”的文章。接着,长沙《大公报》也先后两次报道。随后,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向导》,刊登了刘仁静所写的《河南卢氏县人民对军阀之反抗》的专题文章。卢氏县3次围城斗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人李仲美,出身于封建望族世家,属思想进步的开明士绅,3次围城斗争的指挥所就设在李仲美家。
第一次围城斗争。1922年8月,卢氏县严重干旱,秋粮歉收,粮价暴涨,人民难以为生。在李仲美、陈继舜、海青田、常汉三等人的组织策动下,农民武装及四乡农民数万人,手持刀枪,从四面八方围住卢氏县城,采取“围而不打”的策略,将驻扎在卢氏的陕军第1混成旅赵树勋部围困。逼迫陕军赵树勋部撤走5个营、军饷减半、不得下乡催款抓人,第一次围城斗争获得胜利。
第二次围城斗争。1923年农历正月,陕军赵树勋部违背第一次协议,继续派兵捕杀无辜百姓,敲诈勒索,激起更大民愤。四乡农民再次集结县城,并发表宣言,通电豫、陕当局,强烈要求驱逐陕军赵树勋部出境。此时,赵树勋部已归镇嵩军第2师张治公管辖,张治公不敢派兵镇压,再次议和。商议结果:卢氏四乡农民,从此不交军饷,第二此围城斗争取得胜利。
第三次围城斗争。1924年4月,二次围城以后,四乡农民不再供给军饷,但赵树勋部将军饷转嫁于城内居民。城内富户大贾,早已远迁,一般平民又承担不起。4月初,城内居民暗中向四乡农民求救。卢氏县四乡农民再次围困县城,洛宁、嵩县、灵宝和陕西洛南等县农民纷纷赶来援助。卢氏县城被围1个多月,豫、陕军阀头子吴佩孚、刘雪亚等闻讯后,慌忙派人调停。围城农民调整部署,分别把守在东、南、北三面的要道和战略要地,只让开西面大路,放赵军撤去。赵团在一无援军、二无粮草的情况下,束手无策,只得西撤。卢氏人民经过3次围城斗争,最终取得胜利。
1986年10月,卢氏县农民反军阀斗争指挥部旧址被卢氏县政府公布为卢氏县文物保护单位。
卢氏县农民反军阀斗争指挥部院子的第二道中门。
卢氏县农民反军阀斗争指挥部的院子上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