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故居位于孟津县送庄镇西山头村南街(四组),坐西面东,四周为民居,交通便利。该故居为清代建筑的土木结构四合院,院落残破。现故居存有的临街、厦房面积约为126平方米,为李敏堂妹李敏霞所有,但无人居住。
李敏,曾用名李有义,李厚,杨李,1922年5月出生。1936年,李敏在洛阳初级中学(省八中)读书时,受进步思想影响,于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1938年10月的一天,地下党组织介绍李敏到冀察抗日游击队教导大队学习。其时,家里正忙着为李敏这个唯一的儿子筹备酒席办婚事。结婚的头天下午,嫁妆刚拉回,父亲李庆善听说儿子有义(李敏)跟八路军跑了,已过了白鹿村,晚上从铁谢渡口过河,父亲大吃一惊,然后,急忙赶往铁谢。河边,长长的学生队伍中,他看到一个戴着黑色眼镜的人像儿子有义。正想叫儿了,别的同学一齐嚷着把他拉开。一晃眼,儿子不见了。其父不甘心,赶忙让船工把自己送到黄河北岸,连夜追赶。由于天黑路生,心情不好的李父几次从山坡上滚下来,腿上胳膊上多处被磕破流着血。直到天明,也没能赶上,他长叹一声说:“走吧,我只当没有这个孩子!”
1940年,李敏在太行区党校学习后留校,任二十八中队队长。百团大战后,他参加对日、伪军作战,粉碎日伪“扫荡”和“清乡”。1945年,在攻打淮阴城战斗中,他率突击队首先登城,全连荣获清江部队战斗模范连称号。解放战争时期,进军东北,曾参加中长路阻击战。1948年9月,他参加了辽沈战役。后来,他在衡宝战役和解放南宁战役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抗美援朝时,他曾两次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陆军39军116师347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领导该团进行爱国仇美的“三视教育”,该团官兵战功卓著,荣载军史,被朝鲜政府授予“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朝鲜三级国旗勋章”。1953年,奉命组建师属坦克自行火炮321团,任团政委。
从1938年到1952年整整十五个年头,李敏杳无音信。十五年里,父亲李庆善在洛阳被国民党的散兵截路所杀,母亲因思念儿子双目失明。新中国成立后,母亲曾多次向算卦的祈求见儿之法。算卦的说:每天五更,朝东北方磕头,一天一百个,磕一百天儿子就回来了。老太太深信不疑,每天虔诚的对着东北方磕头。直到去世,她也没有见到儿子的面。
父亲的棺木封在院里还没下葬,母亲又去世了,有义仍无音信。于是,族上人出头商议,找近族人过继把丧事办了,第二天天刚明,有义的姐姐从下黄的婆家赶来说是弟弟有信儿了……没过几天,有义真回来了,惊动乡里。原来,在朝鲜战场,防空洞被炸,是警卫刘全舍命把他从火堆背出来。他趁回国养伤,还乡探亲。当晚,听了家人、族人特别是姐姐把父母想儿的痛苦声泪俱下的述说之后,有义在父母灵前放声痛哭,长跪不起。第二天,他脱去呢子军装,换上破棉衣,按家乡礼节,为父母操办了殡礼。
李敏故居
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授予他“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1964年,晋升陆军上校。1983年,离休。1988年,中央军委授予他“独立功勋荣誉章”。如今,已90高龄的李敏仍时刻牵挂着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