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庄阻击战战场旧址位于偃师市缑氏镇刘庄村,形成于1944年11月。
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35团9连进入偃师后,在支队首长的直接领导下,保卫偃师新生的抗日民主政府,保护抗日群众,反击日伪对抗曰根据地的“扫荡”,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极大地振奋了偃师人民的抗曰情绪,同时也付出了惨烈的牺牲。发生在偃师县缑氏南部刘庄村的一场阻击战,就是9连战士为保卫抗日县政府而与日寇展开的一场殊死搏斗。在这次战斗中,八路军9连担负阻击任务的12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他们的英勇事迹堪比狼牙山五壮士。
1944年9月,八路军皮徐支队挺进偃师,组织、领导偃师人民,建立了以佛光山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成立了抗日民主县政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运动,群众的抗日情绪空前高涨,许多地方实力派人物如裴子明、李煦、胡亚卿等都纷纷站在人民的一边,坚决抗日,抗日前景一片大好。
偃师风起云涌、蓬勃发展的抗战形势早已吓慌了日本侵略者,他们不时挥舞着带血的屠刀四处“扫荡”,残酷镇压抗日运动,屠杀偃师的抗日群众,妄图以武力铲平偃师的抗日政权,扑灭偃师的抗日烽火。
1944年11月5日,在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不到半个月,日寇集结三、四百人妄图偷袭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当时,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驻董村。八路军支队首长获悉这一情报后,命令35团9连掩护县政府转移,35团政委马毅之亲自布置这项任务,他立刻派侦察员通知9连,赶到日寇必经地——缑氏双泉村,阻击日军,掩护县政府转移。
当时,9连在连长向成珍的率领下,在偃师与洛阳的交界地夹河滩宿营。侦察员找到9连,气喘吁吁地向连长向成珍报告,马政委叫他们赶快回去,拂晓前老日要大扫荡。向连长迅速集结部队,急行军五十里赶到双泉村。马毅之政委早已在山下等待了,他紧急指示9连:“巩县、洛阳、缑氏、扒头的鬼子都出动了,你们赶到董村,掩护县政府和群众转移。”鬼子离我们不远了。马政委与向连长商议后,决定带领全连抢占前面的一个小土坡。山坡上有一个庙,名叫高祖庙。等全连上了山才发现,这里是一个更危险的境地。它是一个孤立的小山包,如果敌人从两面包抄过来,全连就会陷入绝境。敌人越来越近,情况越来越急,怎么办?必须尽快离开这里,沿着青箩山脚,翻过一个山梁,赶到董村,掩护新成立的县政府,保卫乡亲们,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但是,万一全连离开高祖庙下沟时,敌人抢占了这里,后果不堪设想。
马政委考虑到这一情况,要求向连长派一个班掩护全连转移。向连长立即派四班狙击敌人。四班长接受任务后,敬了一个军礼,带领全班战士迅速消失在白茫茫的雾霭中。全连迅速下了山坡,向南部青箩山方向前进。
四班长郝文荣吸引鬼子,率领全班战士边打边向南部刘庄方向撤退,巧妙机智地牵着鬼子。全班撤退到青箩山脚下一个叫乱杂坟的地方。乱杂坟是刘庄当地群众埋人的墓地,人迹罕至,杂草丛生,坟地上长着很多野生的柿树。坟地南边有一条沟,名叫过狼沟,因有野狼经常出没而得名,沟深坡陡。
全班战士退到乱杂坟时,己是筋疲力尽,陷入绝境,个个都受了伤,有的腿部中弹,行走艰难,有的胸部受伤,鲜血不住往外涌。四班长郝文荣说:“咱们跟鬼子拼了!”战士们一个个都摩拳擦掌,个个憋了一股子劲儿。
这时,鬼子一个小队长拿着指挥刀,“叽里呱啦”地吆喝着。鬼子分三路向四班扑去,妄图把四班战士包围消灭。就在这时,一队鬼子猫着腰扑过来。副班长李启山“砰”“砰”两枪就撂倒两个鬼子,其他鬼子吓得趴在地上,战士老丁一颗手榴弹扔过去,顿时几个鬼子被炸飞了。步枪、机枪齐开火,又有几个鬼子被送上了西天。其余的鬼子再也不敢上前,狼狈地逃窜了。
刘庄阻击战战场旧址
四班战士打退了敌人第一次进攻,他们利用战斗间隙,迅速挖了一个简易的掩体。掩体只挖了一半,鬼子的大炮就像雨点般打来,阵地上响起了一阵阵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战士们趴在简易的坑道里,溅起的尘土掩埋了整个身子。两位战士被鬼子炮弹打中,光荣地牺牲了。鬼子的大炮刚轰过,三路鬼子从三个方向向四班冲来。班长郝文荣把仅剩的十个战士分成三组,分别阻击来犯之敌。并采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战术,让敌人摸不清虚实,给敌人造成到处都是我军的态势。
三路鬼子气势汹汹地向我军阵地冲来,他们以为大炮早已把八路军炸死了,至少也被炸破了胆。哪料到,刚一接近阵地,手榴弹、机枪、步枪从各个地方打来,打得鬼子晕头转向,分不清南北,刹那间,又有十几个鬼子送了命。鬼子气急败坏地用机枪向我阵地疯狂扫射,狭小的阵地上到处都是子弹“嗖嗖”声和机枪“哒哒”响。鬼子和伪军发疯似的进攻,不料遇到了钢浇铁铸般的阵地,敌人又一次进攻被打退。
鬼子兵气急败坏,倾尽全力与四班战士在乱杂坟一带反复搏杀,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血腥味儿。战至中午,四班仅剩班长郝文荣和另外3个战士。四班原有两挺机枪,一挺歪把子,一挺加拿大,三支三八枪,四支夹板枪,共有子弹九百多发,每人还有六、七个手榴弹,而且,他们都负了伤,虽然作了包扎,鲜血还是止不住往外渗。班长郝文荣和三个战士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欲与鬼子同归于尽。
这时,鬼子又冲上来了,向阵地上发射了燃烧弹,顿时阵地上大火蔓延,烟熏火燎中,鬼子乘机包围了四名战士。班长郝文荣和3个战士,为了不当俘虏,砸碎了手中的枪,抱在一起,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这就是我们的战士,他们宁死不屈,不愧为八路军的光荣称号。
群峰肃立,松涛呜咽。英勇的12名四班战士全部壮烈牺牲。他们有的握着枪卧着,有的拿着枪栓躺着,有的抱着枪托坐着,有的两条腿炸掉了,有的只有半个身子……阵地上,到处都是弹壳和弹片,炸翻的焦土、烧焦的高粱、打秃的柏树和一摊摊血迹,以及鬼子丢下的破盔烂甲,都足以证明这是一次惨烈的战斗。第二天,向成珍连长找到牺牲的12名战士,把烈士们安葬在过狼沟,矮矮的坟头诉说着战斗的惨烈。
鬼子的伤亡也很大。据当地老乡说,鬼子拉了两马车尸体回据点。鬼子扒头据点的一个小队因为在这次战斗中伤亡惨重,撤走了,小队长也负了伤,差点丢掉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