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阳革命纪念馆位于偃师市邙岭镇申阳村。
1937年春,中共党员刘道安从北京回到家乡偃师发展党的组织。同时,他也在申阳村建立党的组织。通过细致艰苦的工作,确定党员发展对象,由其弟弟、地下党员刘洪阳帮助办理手续,首先发展刘牛、齐北方加入了共产党,后又根据情况发展杨喜山等人加入共产党。1937年6月,中共党员刘柏鑫受中共偃师县委委托,在申阳村齐北方家的窑内正式成立了中共申阳村支部,并指定刘牛担任支部书记、齐北方担任组织委员、杨喜山担任武装委员,党员有杨南方、崔栓、张松林等人。这是偃师革命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
中共申阳村党支部成立以后,为了便于活动,划分了两个小组。齐北方、崔栓、杨南方为一小组,组长杨南方;杨喜山、刘牛、张松林为一小组,组长杨喜山。在支部统一领导下,分工合作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1938年,刘洪阳又介绍刘振晏、刘振木、张千龄入党,接着先后入党的有刘学曾、王九思、齐合、王五、刘长有、刘正臣等。
为了揭露地主罪恶,支部组织党员以申阳为中心兵分六路,东到山化游殿,西到杨庄,北到巩县柏坡,南到西路沟,凡交通要道、路口、比较热闹的街头、村口,都贴上了揭露地主罪恶的传单,引起四乡群众的震动。地主刘沛然当上了保长以后,支部的党员们依靠群众,组织群众,抗粮抗差,并敲锣打鼓公开揭发刘沛然的罪行,最终将他赶下了台。
中共申阳支部的秘密活动增强了党员们的斗争稍神,使广大受苦的农民在精神上得到鼓舞和安慰,对敌人起了震慑作用,使他们对农民的欺压不得不有所收敛。中共申阳支部建立以后,一直坚持组织党员过组织生活,坚持向敌人开展斗争,即使在国民党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时期,中共偃师地下党组织活动停止、骨干全部撤离的情况下,中共申阳支部也没有停止活动,一直坚持到1948年偃师解放。
申阳党支部纪念馆被定为洛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申阳革命纪念馆正门
申阳党支部纪念馆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