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资讯
  • 资源类别
    • 纪念设施
    • 党史人物故居
    • 重要机构旧址
    • 重要历史事件旧址
  • 红色记忆
    • 中国共产党历次党代会
    • 河南省历次党代会
    • 洛阳&三门峡历次党代会
  • 红色文物
    • 荣誉嘉奖
    • 军事武器
    • 生活用具
    • 书籍报刊
  • 文献资料
    • 图书
    • 文章
  • 红色课堂
    • 线上课程
    • 线下课程
    • 教育研学
  • 红色地图
  • 友情链接
    • 教育示范基地
    • 红色资源
    • 红色景区
  • 首页
  • 新闻资讯
  • 资源类别
    • 纪念设施
    • 党史人物故居
    • 重要机构旧址
    • 重要历史事件旧址
  • 红色记忆
    • 中国共产党历次党代会
    • 河南省历次党代会
    • 洛阳&三门峡历次党代会
  • 红色文物
    • 荣誉嘉奖
    • 军事武器
    • 生活用具
    • 书籍报刊
  • 文献资料
    • 图书
    • 文章
  • 红色课堂
    • 线上课程
    • 线下课程
    • 教育研学
  • 红色地图
  • 友情链接
    • 教育示范基地
    • 红色资源
    • 红色景区
  • 新闻资讯
  • 资源类别
    • 纪念设施
    • 党史人物故居
    • 重要机构旧址
    • 重要历史事件旧址
  • 红色记忆
    • 中国共产党历次党代会
    • 河南省历次党代会
    • 洛阳&三门峡历次党代会
  • 红色文物
    • 荣誉嘉奖
    • 军事武器
    • 生活用具
    • 书籍报刊
  • 文献资料
    • 图书
    • 文章
  • 红色课堂
    • 线上课程
    • 线下课程
    • 教育研学
  • 红色地图
  • 友情链接
    • 教育示范基地
    • 红色资源
    • 红色景区

纪念设施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类别 > 纪念设施

双塔村革命斗争史纪念室

  • 介绍
  • 图片
  • 音视频
  • 解说词

      双塔村革命斗争史纪念室位于偃师市府店镇双塔村,2011年5月16日建成并对外开放。(照片在老区资料汇编P14)


双塔村革命斗争史纪念室.png 

双塔村革命斗争史纪念室

 

      双塔村位于偃师市东南部嵩山脚下,与登封、巩义交界,很早就有革命活动。1935年,中共地下党组织在偃师中学成立了党的外围组织——民族解放同盟,双塔村的进步青年王忠烈第一批加入并成为民族解放同盟的骨干成员。民族解放同盟组织盟员到全县各高等小学和农村发展盟员。王忠烈回到双塔村开展工作,组织盟员阅读进步书籍,建立“读书会”、“读报组”等组织,宣传抗日。1936年春,偃师中学党组织为抗议反动派的镇压,组织全校学生罢课请愿,双塔学生郭鸿生、王凤岐积极参与,被反动当局开除学籍,后经党组织斗争,进步学生全部复校。

      1936年,河南省临时工委派郭晓棠到偃师中学任教,成立豫西工委,郭晓棠任书记。他积极支持双塔籍进步学生郭鸿生等人成立了“社会科学研究会”,后成立了“青年进修会”,组织学生学习革命理论。1937年4月,中共偃师县委成立。1938年,偃师中心县委成立,辖偃师、登封、巩县,双塔村位于交通线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7年下半年,国共第二次合作。偃师中学成立了教师和学生两个党支部,郭鸿生任学生党支部书记。为迅速壮大党组织,1938年3月,偃师县委将三个区划分为六个区委,双塔村为中共偃师东四区委所在地,区委书记郭鸿生,组织委员王忠烈,宣传委员王毅文,青年委员李旭初;后来,王毅文担任书记,郭鸿生任宣传委员,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的宣传组织活动之中,发展工农劳苦群众入党。

      1938年,国民党掀起反共逆流。为集中力量,1938年9月至1941年4月,偃师县委将六个区委合并为三个区委,分别为一、三、四区委(没有设二区委):第四区委驻缑氏,王忠烈、郭鸿生先后任组织委员,均为双塔人。他们积极在家乡开展革命斗争。1939年春,县委又将四区分为东四区和西四区两个区委。中共偃师县东四区委下辖双塔、缑山两所小学党组织,书记为郭鸿生,后为曹仲卿,委员吴维生,妇女委员赵慧敏。双塔村党组织党员迅速增加,积极投身抗日民族解放斗争。

      到1939年春,偃师县全县党员发展到1046人,党支部(党小组)58个。1940年,由于形势恶化,中共偃师县委开始向外撤离干部,1942年党的活动完全转入地下,各区仅保留一个接头人,郭鸿生为四区接头人,偃师地下党组织先后为革命圣地延安、河南省委所在地确山县竹沟、山西抗日牺盟会输送干部860名,被省委誉为“红偃师”,郭鸿生等一批进步青年先后被输送到革命干部队伍。1942年10月后,偃师党组织活动基本停止。

      1944年9月,中共中央从太行区抽调1820余人,组成豫西抗日先遣支队,由皮定均任司令员,徐子荣任政委(简称皮徐支队),挺进豫西,领导抗日斗争。

      1944年9月6日,皮徐支队从豫北林县誓师出发,由晋南阳城渡过黄河,从新安县东沃向南,越陇海铁路、洛河、伊河进入伊川,经伊川白沙进入箕山中心地区白栗坪。1944年农历8月11日夜,由登封进入偃师,建立了佛光峪为中心的嵩山抗日根据地。因偃师党组织基础好,南部大部地区成为抗日游击区,并于1944年10月成立了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李熙任县长。

      双塔村是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皮定均领导的豫西抗日先遣支队曾多次在双塔村驻扎。在抗日民主政府(缑山区)的领导下,双塔村组织了农救会,开展了“减租减息”、合理负担和“倒地运动”,组织青救会、妇救会、抗日儿童团积极宣传抗日,动员组织青年参加八路军,参加抗日工作。妇救会做军鞋、军服,筹集粮草,护理伤员,发动妇女学文化:儿童团站岗放哨,组织义务募捐。抗日民主政府组织群众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铲除大烟苗,灭蝗抗灾,借粮度荒,不仅安定了民心,而且巩固了抗日根据地,有力地支持了皮徐支队八路军的抗日斗争。

      皮定均在繁忙的战斗和工作中,与群众打成一片,带领战士为宋寨群众挑水,宋寨的水井旁边曾留下皮司令的足迹。

      抗战胜利后,皮旅南下,缑山区区干队也编入县独立团,地方党组织党员、青年骨千随军南下,双塔村王忠烈、宋正尊、宋逊五等30多名进步青年即在南下部队行列中,不少人流血牺牲,献出了宝贵生命。国民党第一战区1945年9月发布“清剿嵩山、伏牛山歼匪计划”,对抗日根据地全面清剿,双塔村革命群众也遭到血腥报复,不少干部家属被捕入狱,惨遭迫害,直到1949年双塔村才得到彻底解放。双塔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贡献。

      2011年5月16日,双塔村革命斗争史纪念室被偃师市委宣传部命名为偃师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主办单位:豫西红色基地联线

Copyright © 2019 豫西红色基地联线(洛阳师范学院)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豫45751645

地址:河南省洛阳市伊滨区吉庆路6号